
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,推进历史研究,6月6日,思政部专门邀请中国社科院博导、研究员崔志海、葛夫平来校,指导科研项目申报工作。思政部党总支书记徐台榜主持会议,副主任林伟等近20名科研骨干参加。
会上,崔志海研究员等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研究状况,并重点围绕着历史研究中的课题申报、论文选题等做了一场生动而细致的辅导报告。他指出,一个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,特别是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时,首先就要看是否有学术价值。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、财力去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,是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。从今年已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分析来看,历史研究占去了200多项,可以说是大有可为。申报国家社科基金,更要考虑现实的需要。做学问要有大境界,最好能够为国家发展、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。尤其是对于从事历史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,更要注重历史与社会的相结合,要有现实关怀和视域。第二,申报课题时,要考虑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。条件不成熟,选题又不好,就必然造成申报的失败。搞历史研究,必须坚持以史料研究为依据,必须充分考虑到史料资源获取的重要性。除了借助互联网等平台外,还要尽可能地拓展研究的空间,从原始档案中找寻研究的着力点。第三,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。科研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“短平快”,必须要经历时间的打磨、心性的修炼和学术的积累。即便是暂时课题申报的失败、论文投稿的失败,也不要懈怠和气馁。从这点来说,历史研究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,更可以启迪人的智慧。作为历史教师,更要学历史、知历史、懂历史、用历史,做一个对国家负责、历史负责、对学生负责的实践者。
两位专家还在会上畅谈了历史学科的发展现状,耐心地解答了在座各位老师的问题,并就历史研究所建设、历史专业发展及历史教师的成长等给予了具体的指导。